北宋女詞人李清照《醉花蔭》中有:“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jié)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可見古人喜愛瓷枕,因為它不僅有清涼沁膚,爽身怡神之功效,甚至有“名目益睛,至老可細讀書”的說法。
瓷枕屬于生活用具,最早始于隋唐,盛行于宋元,品種多樣、形式繁雜,南北方窯系都有燒制,以磁州窯系最負盛名。但是吉州窯瓷枕胎質細膩,以低溫綠釉剔刻紋和高溫釉褐色彩繪為典型。紋飾內(nèi)容以花、草、蟲、魚、鳥獸等南方地區(qū)民間喜聞樂見的傳統(tǒng)題材為主。具有北方磁州窯風格,但又有自己鮮明的特點。
吉州窯綠釉剔花“郭家記號”枕:平面八角形,枕面下凹。枕面依枕形用多道凹線紋刻劃八角形復線開光,八角形內(nèi)剔刻牡丹花及葉紋四片。枕邊八棱做成竹節(jié)狀,間飾錢紋,枕側戳印朵花,底部刻有“郭家記號”字樣。通體除枕底外均施綠釉,釉色溫潤。底中心有長方形孔。
吉州窯位于江西省吉安縣永安鎮(zhèn),屬吉州管轄,因而得名。吉州窯是我國宋元時期著名的民間窯場,以樸素雅致、清新明朗的藝術風格得到人們的喜愛,被譽為“馨香艷麗的山花”,成為我國陶瓷文化與民間藝術寶庫中的一朵奇葩。吉州窯創(chuàng)燒于晚唐,發(fā)展于五代、北宋,極盛于南宋,元代趨于衰落,明代中期廢棄停燒。
據(jù)明代曹昭的《格古要論》記載:“吉州窯......宋時有五窯”。這“五窯”說的是五個具有一定規(guī)模的大的窯場,到底是哪五個?沒有確切的記載。根據(jù)出土文物的分類,專家們認為“五窯”可能是指當時影響大、質量高、有多座窯的窯場,認為吉州窯宋時所稱之五窯是:“舒家”、“陳家”、“郭家”、“嚴家”、“謝家”。而該枕底部銘記是豎式陽文楷體“郭家記號”四字,外有框線,框上方有房頂式框頭。由此可見,該枕為宋時五窯之一的“郭家”窯廠所制瓷枕。
綠釉刻花瓷是北宋時期吉州窯的主要產(chǎn)品之一,它是一種低溫鉛釉,基本上屬于陶器范疇。綠釉刻花瓷中尤以綠釉瓷枕的燒制最具特色,其裝飾手法以刻劃花、印花為多,風格簡練率真。
刻劃花是指以刀、骨等工具在已干或半干的胚體上刻劃出來的一種裝飾紋樣,其紋飾有凹有凸,但從劃花手法來講則呈銀紋線條狀。刻劃花的特點是著力較大,雕刻較深,花紋有層次,它屬于胚體裝飾的一種,通常陶瓷器是在刻劃了紋樣之后再罩上釉料入窯燒成,即兩次燒成法:先燒素坯,然后上釉燒成。燒成溫度略高,胎質堅硬,釉透明,玻璃質感較強,與北方窯系的綠釉枕不同。刻劃花是“刻”和“劃”兩種不同的工藝過程和處理手法,由于陶瓷裝飾中往往既“刻”又“劃”,兩種手法同時應用,因此一般統(tǒng)稱其為“刻劃花”。該枕就是北宋時期吉州窯綠釉枕的代表作之一,畫面疏朗有致,刻劃花紋飾簡練、刀法利落奔放,可以看出陶工技藝純熟和稿在腹中的沉著運刀。該畫面在刻出紋樣之后以劃花—“梳篦紋”的手法裝飾花蕊(梳篦紋是傳統(tǒng)劃花中常用的手法),它隨刻花紋樣走勢,取其意蘊,粗率中透著精細,簡練中蘊含豐富,立體感很強,裝飾紋樣在釉下經(jīng)久不變,很有親切感人的魅力。(胡均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