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青玉獸面紋璏。青玉質(zhì),平面長方形,璏頂兩面出檐,檐部向內(nèi)翻卷,長方形穿孔,底面較平直,頂面雕刻獸面紋、云紋。頂兩側和穿孔一側有黑褐沁色。底面光素。
劍璏是嵌飾於劍鞘上的飾物,同時具有固定革帶的功能。無論是銅劍、鐵劍,最高貴的制品均裝玉劍具,裝有玉劍具的劍稱為玉具劍。《漢書·匈奴傳》:“單于正月朝天子甘泉宮,賜玉具劍。”可見,玉具劍是很高貴的饋贈、賞賜佳品。
玉具劍上的玉飾有四種,文獻和學術界各家的定名不一,目前,我們主要采用尤仁德先生所著中國考古文物通論系列叢書----《古代玉器通論》中關于玉具劍的解釋:
劍柄端玉飾稱“玉璮”,劍柄下端與鞘口相對合處的玉飾稱為“玉琫”,劍鞘上部的玉飾稱為“玉璏”,劍鞘下端玉飾稱為“玉珌”。
《說文》:“璏,劍鼻玉也。從玉彘聲。”鼻是器物上供貫帶以做懸系之處,劍鼻之稱,十分形象。劍鞘上飾豎直式的裝飾玉,璏字從彘,是取彘的用法,有穿過之義,即將彘置于鞘上,穿過其長方形孔洞以繩索捆縛之,然后將劍佩在腰間革帶的掛鉤上。
漢代人珍重佩戴玉具劍,主要的原因是劍身鑲嵌四種精美的玉飾,其價值也就隨之倍增。《呂氏春秋·侈樂》:“世之人主,皆以珠玉戈劍為寶。”《漢書·王莽傳》:“進其玉具寶劍,欲以為好。”《漢書·藝文志》記《相寶劍刀》20卷,該書成書于漢代。漢朝的帝王、諸侯爭相配戴玉具劍,一是象征某種權利,以為儀仗或權杖之用;二是作為身份和儀表的表征物,“撫長劍兮玉珥,璆鏘鳴兮琳瑯”。(《楚辭·九歌》)其佩劍的姿容風雅可以想見。
此件玉璏,紋飾優(yōu)美,造型端莊大氣,玉質(zhì)瑩潤,觸之有膩滑之感,置于手中頗令人不忍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