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中國大運河的聲音
發(fā)布日期:2011-01-27
部門:
閱讀次數:0次
2007年12月16日上午,濉溪縣百善鎮(zhèn)柳孜村。青瓦白墻內,運河碼頭靜靜地迎候來自全國最權威的學者們,全國政協(xié)大運河保護與申遺考察團來淮考察柳孜運河碼頭遺址。這標志著在中國大運河的“申遺”工作中,作為重要“節(jié)點”的柳孜成為其中的參與者。
像是趕集一樣,當地群眾蜂擁而來,或是擠在公路兩邊,或是爬上樓房翹首眺望,一如8年前的景象。
8年前,他們見證了隋唐大運河遺址的發(fā)掘,見證了柳孜這個默默無聞的鄉(xiāng)村霎時間名揚四宇。當遺址內的唐船出土起運時,淳樸的鄉(xiāng)民高興地燃起了爆竹。
8年后,他們作為親歷者,見證了又一個歷史時刻。
學者們中的許多人都是各自領域內的權威泰斗,他們中有文物專家、歷史學家、考古專家、水利專家、氣象專家。靜默中一塊塊青石、一片片瓷器迎接著專家們的目光。在地下不知埋藏了多少年,它們需要被解讀,被還原。它們要證明,古老的隋唐大運河曾經從此流過,車水馬龍的公路曾經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安靜的小鄉(xiāng)村曾經商旅云集、往來不絕。
遠觀怎能解饑渴?全國政協(xié)委員、國家文物局原局長張文彬不顧年已七旬,一步一步“丈量”碼頭后又下到探方底部,如炬目光仔細觀察,細細品味。 “在隋唐大運河的走向上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據點。”張老說,“特別是在現(xiàn)在考察大運河的過程當中,(這個)發(fā)現(xiàn)無疑是起了一個示范的作用。”
“這是一個亮點。”全國政協(xié)委員、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王曉秋給予了高度評價,“柳孜遺址發(fā)現(xiàn)大量古瓷、唐船、碼頭,在歷史文獻上是沒有的,這是對歷史文獻的實物補充。”
如果當年303省道道路不取直,或許就不會有今天的柳孜遺址。如果不是淮北各級黨委政府及文物部門對文物工作的重視,或許就沒有隋唐大運河通濟渠走向的定論。但歷史永遠不會假設。
當時的考古隊領隊、省考古研究所考古館員闞緒杭回憶說,淮北各級領導對遺址的發(fā)掘給予了大力支持,特別是經濟上的支持,由地方財政來撥付考古經費。
其后,我市遵循文物保護十六字方針,在法規(guī)建設、保護工作機制建設、經費投入、理論研究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2004年9月,投資3500萬元、建筑面積10675平方米的市博物館投入使用,從大運河出土的縱貫隋、唐、五代、宋、遼、金、西夏、元8個朝代的古陶瓷便收集陳列其間。對8艘出土的唐代沉船,我市專門成立了保護小組和科研課題組,邀請泉州及省博專家制定了保護方案。近6年的時間里,工作人員對古船不間斷地進行溫度、濕度、噴藥量、船體變化等數據的監(jiān)測、記錄,比較成功地完成了脫水、定型、防腐工作,并于2005年在博物館對外展出。
“你去看吶,那唐船拖舵可了不得。”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李毓芳向同伴推薦道。她稱贊說:“淮北市委、市政府在文物保護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非常不容易。”
看,那燈光下一件件精美古陶瓷在散發(fā)著歷史的光輝。看,那黝黑的唐船在訴說著曾經的故事。當我們談論當年舳艫千里、綱運繁沓的大運河,談論綿延不絕的運河文化時,我們在這里找到了載體。因為它們,在中國大運河保護和申遺工作中,有了柳孜的身影,有了淮北的聲音!
京杭大運河“擴容”更名為“中國大運河”申遺涉及城市增加到24個
京杭大運河將“擴容”為“中國大運河”進行申遺,涉及城市從18個增加到24個;沿線城市將成立“中國大運河申遺辦公室”,由有實力、積極性較高的城市牽頭,省政府、省文物部門指導,參與合作、協(xié)商和對話。
“京杭大運河”是指明清時期疏通完工的運河。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最長的運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794公里,至今已有2400余年的歷史。更名后的“中國大運河”將隋唐時洛陽的運河段也擴充進來,新增了河南以及安徽的部分地段,流經北京,天津,河北滄州,山東德州、聊城、濟寧、棗莊,河南洛陽、開封、安陽、新鄉(xiāng)、商丘,安徽淮北、宿州,江蘇徐州、宿遷、淮安、揚州、鎮(zhèn)江、常州、無錫、蘇州,浙江嘉興、杭州8省24市。
世界遺產的價值標準
根據《實施世界遺產公約的操作指南》,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項目應當滿足以下六項價值標準之一:一是人類創(chuàng)造的智慧杰作;二是一段時間內或文化期內在建筑或技術、藝術、城鎮(zhèn)規(guī)劃或景觀設計中一項人類價值的重要轉變;三是反映一項獨有或至少特別的現(xiàn)存或已消失的文化傳統(tǒng)或文明;四是描繪出人類歷史上一個重大時期的建筑物、建筑風格、科技組合或景觀的范例;五是代表了一種或多種文化,特別是在其面臨不可逆轉的變遷的傳統(tǒng)人類居住或使用土地的突出范例;六是直接或明顯地與具有突出普遍重要意義的事件、生活傳統(tǒng)、信仰、文學藝術作品相關。
我國“世遺”申報捷報頻傳
世界遺產對推動當地經濟發(fā)展的重要作用有目共睹,國人的“申遺熱”逐步升溫。在心理期待越來越大,申報標準越來越高,申遺難度越來越大的情況下,近幾年來,高句麗王遺址、澳門歷史城區(qū)、殷墟、開平碉樓等項目相繼申報世界遺產成功,成為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的一大亮點。
事實上,締約國每年的申報項目最終通過的不超過40%,能連續(xù)幾年申報都獲成功的國家更是鳳毛麟角,而我國是為數不多的連續(xù)幾年申報都獲成功的國家之一。目前,我國已擁有世界文化遺產25處,自然和文化混合遺產4處,自然遺產6處,數量位居世界第三。
安徽淮北柳孜隋唐大運河遺址
時代:唐代至宋代
發(fā)掘地點:安徽淮北市濉溪縣柳孜鎮(zhèn)
發(fā)掘單位: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淮北市博物館、濉溪縣文物管理所
發(fā)掘領隊:闞緒杭
簡介:
遺址揭示面積900平方米,在大運河故道南側發(fā)現(xiàn)8艘唐代沉船和宋代石建筑碼頭一座。1999年重點發(fā)掘了3艘沉船,1號沉船為木板結構,平面呈長方形,船底板和尾部保存較好,尾舵完整。尾艙橫梁上有3個格檔,放入舵柄可改變航向。2號船為一整棵大木雕鑿而成的獨木舟。3號船僅存半個幫板和與其相連的一段底板,在運河內發(fā)現(xiàn)如此多沉船尚屬首次。石塊建筑碼頭位于運河南側,順河道而建,為長方形立體建筑,其東西兩側均用夯土護堤,是一座貨運碼頭。這是我國隋唐大運河建筑遺址的首次發(fā)現(xiàn)。柳孜縣是隋、唐、宋代通濟渠岸邊的重鎮(zhèn),此次發(fā)掘證明了柳孜縣不僅是一個運漕中轉碼頭,也是一個很大的商旅之地。發(fā)掘獲得的大量唐宋以來各窯口的精美瓷器尤為珍貴,器物保存完好,造型各異,其中頗多精品。特別是在淮北運河發(fā)現(xiàn)遼代的瓷器,對研究當時宋元交通有一定的意義。
附注:該遺址的發(fā)現(xiàn)為千年古運河之謎揭開謎底,證明了通濟渠的確切方向,填補了我國考古史上的一項空白,并為研究中國運河考古找到突破點,因而在1999年名列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2001年7月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讓淮北在申遺中作出更多貢獻
幾年前,史學界出現(xiàn)了“項羽不曾燒阿房”的論斷,這個聲音就來自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李毓芳。終日與秦磚漢瓦為伍,見慣了國之重器,柳孜運河碼頭遺址在她心目中會是什么份量?
“淮北市做了大量的發(fā)掘和保護工作,非常不容易。在其他地方還沒有出現(xiàn)這么好的遺跡,這么多的沉船,20多個窯口的精美瓷器,我覺得在全國都是比較少見的,像石構建筑在其他城市就沒發(fā)現(xiàn)過。”第一次來淮北,煤城干凈衛(wèi)生的城市環(huán)境給李毓芳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而對遺址,李毓芳則如此評價。
在李毓芳看來,申遺工作主要的是說明大運河發(fā)展的作用。除了說明大運河開鑿的時代、走向、沿途的建筑物結構,更重要的是說明運河在歷史上起到什么偉大作用。這些作用要通過連帶關系的物質文化遺存來體現(xiàn),這就需要淮北的考古工作者(的努力)了。這是申遺材料里最主要的部分。
李毓芳表示,關于柳孜遺址的考古工作,還需要進一步深入,圍繞運河的作用進行大量的調查、勘探、局部發(fā)掘。應該向國家文物局申請發(fā)掘的項目,發(fā)掘兩岸遺留的文物古跡等物質遺存,弄清楚遺存的時代,運河的時代。同時,不僅要保護,還要想怎樣去利用,這樣才能更好的為人民造福。也預祝淮北的考古工作者在大運河的保護和申遺工作中作出更多的貢獻!
歷史與文物是真正的財富
在名單看到舒乙先生的名字,感覺意外又覺在情理之中。
在中國文學界,幾乎沒有人不知道舒乙先生的大名,這不僅因為他是名人之后,是大文學家老舍的兒子,更重要的,這個名字是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這座中國文學的神圣宮殿連在一起的。這些年來,他致力于對文物及文化遺產的保護,惦記著在城市化、現(xiàn)代化進程中迅速消亡的老房子、老習俗、老文化。
一路行來,舒乙先生認為隋唐運河與京杭運河有很大不同。隋唐運河歷史更悠久,長度更長,它的發(fā)掘、保護難度也更大。舒乙先生說,隋唐大運河的勘測考古剛起步,做的最好的就是淮北市,起到了很好的帶頭作用。
舒乙先生認為,隋唐大運河的考古還僅僅是個序幕,以后的工作還非常繁重,起碼要把被黃河淤塞的河流實體找到。除了平面上的走向外,還要挖掘坡度等,特別是逆水處,或者拉纖或者建水閘,牽涉一系列水利工程。他建議,大量的勘探發(fā)掘工作,要從文獻上、老百姓的傳說中、個別零星遺跡上去找依據,要有步驟的,多點的去挖掘。對于重點部位要重點開挖,把深度、走向、坡度都挖出來,把整個河床挖出來。
“這個博物館不行!要蓋遺址博物館,挖出來后蓋大棚,請世界的專家來看,(隋唐大運河)不是埋在地下,而是正真的有一條實物形態(tài)的河。”儒雅的舒乙先生突然話鋒一陡,為了保護文化遺產,他的心思很大。他說,歷史與文物是真正的財富。
創(chuàng)造劃時代的發(fā)掘
“如果在柳孜能挖出隋唐大運河的斷面,那可能是劃時代的事件!”譚徐明女士面對記者拋出了這樣一句話。博物館運河遺韻廳的運河圖,譚徐明女士接受采訪時自己選擇了這個地點,點滴之間透露著對水利研究事業(yè)的執(zhí)著。
譚徐明說,黃河幾百年的改道過程,將靈璧以上的河道埋沒,對申遺來說好像是不利的。但我覺得黃河的改道也把一種自然遺產,它把古老的隋唐運河保護起來了。淮北位于隋唐大運河進入平原之后的平緩地段,這對淮北是一種幸運。大量的船只、商旅通行于此,必然要在其間修整停留。柳孜之所以出土大量的陶器、瓷器,就與它所處的地理位置有很大關系。而柳孜遺址的意義在于,它表明這曾是一個中轉站,指示了這一帶汴渠在當時的經濟地位,在水利史上標注了隋唐運河河道的大致位置。
譚徐明認為,在柳孜遺址上,還可以發(fā)掘許多文物,考古發(fā)掘和保護工作就要把握住這個關鍵點。如果在這里挖出一個縱斷面和橫斷面,那在隋唐運河上就是劃時代了,現(xiàn)在可能還不夠,所以國家對這一帶的考古發(fā)掘給予支持。
為運河考古找到了切入點
穿著一身工作服,闞緒杭從蚌埠的考古現(xiàn)場趕到淮北。作為當年發(fā)掘柳孜運河碼頭遺址的考古隊的領隊,這一重大時刻不應該少了他的身影。在結束了中央電視臺的采訪后,闞緒杭又接受了記者的專訪。
柳孜運河遺址入選199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對闞緒杭本人來說,肯定也是一個重大事件。回憶起當時的發(fā)掘過程,闞緒杭非常感謝市委、市政府以及各級部門,從施工到經費等方面給予的大力支持。
柳孜運河遺址被納入此次中國大運河申遺預備名錄,從某種意義上而言,也是它本身產生的影響。闞緒杭說,柳孜運河遺址的發(fā)掘,使大運河的保護提到了重要的議程上,大大推動了運河的申遺與保護。而對于淮北,沒有了柳孜運河遺址,可能在這一進程中就要缺位了。
柳孜運河遺址還有另一層重要意義。 闞緒杭介紹說,從學科上說,運河考古是考古學科新的對象,充實了考古學科的發(fā)展。運河遺存不論是形成過程,還是方法、內涵,都需要一個新的角度來研究。而柳孜遺址為運河考古找到了一個切入點,從哪里找,如何找,它都做出了有益的嘗試,提供了可供借鑒的方法,這是學術界公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