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溝通了中國大地的東西南北,實現(xiàn)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真正的融會貫通和大一統(tǒng)。在古代,陸路長途遷移,只能靠騎馬、坐牛車和步行,要跋山涉水,行動十分艱難和緩慢。但是人類早就有認識,水是可以利用的,可以坐船過河甚至跨海,既快捷又能載重,往往比走旱路要方便許多。把人和物放在船上,或人劃,或揚帆,或做水閘提升下降,可以日行數(shù)十里甚至百里,真是一種人類行為的飛躍。船大,可運兵,可運馬,可運糧食,可運草料,可運煤炭,可運石材,花樣多了,大大拓寬了人類的活動空間,以致可以組織起有效的大規(guī)模的國家行為。不過,中國地勢西高東低,河的流向基本上是自西向東,南北則不行。隋煬帝決定挖鑿南北大運河,干脆把東西南北都用水連起來,組成水網(wǎng),把幾大自然水系(長江、淮河、黃河、海河、錢塘江)變成一個大水系,豈不是一盤大活棋?有了大運河,他可以把整個中國國土真正地完整地納入自己的王權(quán)范圍,宛如揣在自己的懷中,牢牢地屬于自己。在過去的歷史上,還沒有一位帝王這么做過。這是空前的。
第二,一下子誕生了幾十座沿河的繁榮城市。先有河,后有城鎮(zhèn),后者因河而生,因河而旺,純屬拔地而起,這不得了。大城,意味著人口的相對集中,意味著人才的聚集,而且因需要而都有分工,有搞運輸?shù)模懈惆徇\的,有收稅的,有管理的,有造船的,有搞倉儲的,有搞貨物集散的,有做買賣的,有旅店,有飯店,有美人街,有唱戲娛樂的,還有學校一類的機構(gòu),總之,越聚越多,名氣也越傳越遠,終成氣候,在歷史上留下了永久的記憶。大運河就是城市的催生婆,而且多子多福。
第三,隋代大運河造就了揚州(含杭州)、西安(含洛陽、開封)、北京(含天津)這樣三大世界都市。揚州是大運河的起點,西安是中點,北京是終點。大運河把這三點造就成了規(guī)模宏大的在中國歷史上有舉足輕重地位的都市,或是首都,或是經(jīng)濟大城市,成為全國政治中心、經(jīng)濟中心、文化中心,影響既深且遠。
第四,把中原文化帶到了北方,帶到了南方,也把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南方魚米桑茶水鄉(xiāng)文化帶到了中原,實現(xiàn)了中華文化的多元化、互補化和共繁化。
第五,幾大水系的串通促進了民族之間的融合與交流以及中外的國際交流。大運河仿佛為絲綢之路接上了手腳,一方面把地中海周邊和中亞的文化和中國內(nèi)陸的文化鏈接了起來,輻射開來,另一方面,把北方的少數(shù)民族文化和中原漢族文化鏈接了起來,促進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生成、鞏固和壯大。此兩者的文化大交流因隋代大運河的挖鑿而在后代大放異彩,結(jié)出具有深遠影響的豐碩成果。
第六,隋煬帝大運河迎來了唐代的貞觀盛世,奠定了唐文化在世界上崛起的基礎(chǔ)。隋朝雖短,可是換來了唐朝的長治和極盛。隋代大運河基礎(chǔ)打得好,唐朝在政策上稍做調(diào)整,立刻結(jié)出好果,無意中為辯證法的勝利增添了輝煌的一例。
隋朝的首都是西都長安、東都洛陽,修運河由揚州出發(fā),先要向西北走,斜穿安徽淮河流域,經(jīng)河南的東北部,入黃河流域,到達洛陽,此為下半部;然后向東北走,經(jīng)河北東南部,入海河流域,到涿郡(北京南),此為上半部,合起來整體上走“之”字。
隋運河始建于公元605年,用360萬民工挖通濟渠,連接黃河淮河,同年又用十萬民工疏通古邗溝,連接淮河長江,構(gòu)成下半段。三年后,用河北民工百萬余,挖永濟渠,到北京南,構(gòu)成上半段。又過兩年,重開江南運河,直抵余杭(杭州)。至此,共用五百余萬民工,費時六年,大運河全線貫通,全長2700公里,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
這條運河運營了五百多年,歷經(jīng)唐朝、五代、宋朝,到南宋末年,因部分河道淤塞而衰落。取而代之的是京杭大運河。元朝取代金和南宋之后,在北京建都,將大運河南北取直,不再走洛陽、西安,縮短了九百多公里,又運行了七百多年,直至今日。
上一篇:淮北市老木材公司工地發(fā)現(xiàn)漢代古井及石磨
下一篇:隋唐大運河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