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國云雷紋銅鼎。子母口,身斂口,深腹,圜腹,下附三蹄形足。口部附耳微外撇,上有長方形穿,腹部有凸弦紋一周,附耳及腹部遍布卷云紋。
鼎作為中國青銅文明的核心禮器,最早由陶制三足鼎演化而來,兼具炊器與禮器功能。自夏商周三代至秦漢,鼎始終被視為傳國重器與權力象征,其"顯赫"、"尊貴"的文化內涵深刻影響著中華禮制發(fā)展。正如《周頌》所載"鼐鼎及鼒,兕觥其觩",青銅鼎承載的禮制精神早已融入華夏文明的基因。此銅鼎為典型楚式鼎,鼎口微斂,折沿外侈,雙立耳對稱分布,深腹圓鼓下承三足,形制兼具實用與禮制特征—大腹可容祭品,三足便于架火,雙耳利於搬移。
"云雷紋動映天光,寶鼎巍巍鎮(zhèn)四方”,云雷紋的出現不僅是藝術之美,更體現了先民對自然力量的崇拜,這種源自新石器時代晚期渦旋紋的復合紋飾,至商代已趨成熟。紋飾工藝的延續(xù)性印證了青銅鑄造技術的傳承脈絡。根據商代青銅重器的考古發(fā)現,我國早在4000年前已掌握青銅冶煉技術,商代更達到青銅文明的巔峰。
淮北市博物館古相文明展廳中陳列著這尊戰(zhàn)國時期的云雷紋銅鼎,不僅是青銅文明的見證,更是研究楚文化北擴的重要實證。結合文獻記載,戰(zhàn)國晚期宋國滅亡后,楚國軍事上的勝利和勢力范圍的擴大,楚國的文化和禮儀制度也會隨之傳播,鼎作為楚國文化和禮儀制度的重要代表,也會在新占領的地區(qū)出現和使用,鼎的傳播與使用很可能是楚國文化傳播和勢力擴張的一個重要表現形式。這件承載著禮制傳統(tǒng)與文化傳播的青銅重器,成為戰(zhàn)國時期南北文化交融的生動見證,為研究楚國疆域變遷提供了重要實物依據。
(注:文中引用的"鼐鼎及鼒,兕觥其觩"出自《詩經·周頌·絲衣》,原句描寫周王室祭祀場景,生動呈現了鼎彝禮器的莊重儀制。)


撰稿:趙芹
攝影:胡均
編輯:陳玉
審核:扈迎春
終審:胡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