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黑釉球形瓶,喇叭口,圓唇,短束直頸,豐肩,球腹,平底,底中心內凹。頸肩部飾對稱寬扁條形系,系上分別飾7道凸起豎線紋。內施滿釉,外施黑釉至底部,釉面有磨損痕,有積釉、飛釉現(xiàn)象。外底有輪旋痕,淺灰黃色胎。
黑,遠山眉黛,浩瀚夜空,運墨而五色生。
漢代時期,古人就潛心于表達黑色之美,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黑,火所熏之色也。”而黑釉瓷是中國傳統(tǒng)瓷器的一種,黑釉瓷器由青釉瓷器演變而來,可追溯到東漢時期。經(jīng)過歷代的發(fā)展和完善,在兩宋和夏遼金時代,黑釉瓷迎來了發(fā)展高峰。
此類球形瓶又叫“嘟嚕瓶”,可能因為口小,腹大,傾倒酒水時發(fā)出“嘟嚕、嘟嚕”的聲響而得名,主要流行于金元時期的北方地區(qū),為盛儲器,不僅可以儲存酒水,還可以當花瓶,一瓶多用。這件黑釉球形瓶制作理念中透露出均勻、飽滿之態(tài),使瓶體顯得穩(wěn)重大氣,它沒有梅瓶的亭亭玉立,也沒有玉壺春瓶的曲線優(yōu)雅,確給人一種敦實端莊的另類美感,煥發(fā)著它獨有的風采。

撰稿:付蕾
攝影:胡均
編輯:陳玉
審核:扈迎春
終審:胡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