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和景明,古都西安迎來文化盛事。兩千年前一支使團從這里出發(fā),打通東方通往西方的道路,使不同文明緊密相連;而今,來自20余個國家、語言不同卻有著相似亞洲面孔的賓朋,循著文化交流交往的足跡匯聚于此。
4月24日至26日,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大會在陜西西安召開。大會由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陜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亞洲22個國家和3個國際組織的150位代表共聚一堂。會上,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正式成立,亞洲文化遺產保護基金啟動,絲綢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掛牌,《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西安宣言》發(fā)布,大會在如何更好地傳承亞洲文明議題上取得了豐碩成果。
振奮精神:總書記的賀信指明方向
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大會是落實習近平主席提出“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國際倡議以來舉辦的最大規(guī)模、最高規(guī)格的線下國際會議。4月25日,大會開幕伊始,國家主席習近平向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大會致賀信:“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的成立,有利于加強亞洲文化遺產保護,深化亞洲文明交流,繁榮世界文明百花園,為人類文明進步貢獻力量。中國愿在聯盟框架下,同亞洲各國攜手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經驗交流,積極推動文化遺產領域國際合作,構建全球文明對話合作網絡,促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發(fā)展進步。”現場一時氣氛熱烈,與會代表倍感振奮。
大會閉幕不足一小時,國家文物局立即召開專題會議,組織在西安參會人員第一時間傳達學習貫徹習近平主席賀信精神。提出要迅速掀起學習宣傳貫徹熱潮,緊緊聚焦習近平主席賀信中明確的古代文明研究、聯合考古、古跡修復、博物館交流等重點內容和構建全球文明對話合作網絡的重要部署,做好統(tǒng)籌協(xié)調,增強文化遺產外交工作的新實效,讓文物和文化遺產活起來,不斷深化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賀信隨即引起全國文物系統(tǒng)熱烈反響,陜西、北京、福建、湖北、重慶、甘肅等地文物工作者紛紛表示,習近平主席賀信為新時代新征程文化遺產外交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我們積極承擔了蒙古國博格達汗冬宮、緬甸蒲甘他冰瑜寺等援外文物保護工程,建設絲綢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與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越南、緬甸等國家開展聯合考古,先后舉辦了數10個主題鮮明的文物外展,陜西文物已經成為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載體之一。”陜西省文物局局長羅文利難掩激動心情,他表示,陜西將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賀信精神,按照國家文物局的部署,加強與亞洲國家在文明研究、聯合考古、古跡修復、博物館交流、人才培養(yǎng)等領域合作。在文物保護的原則理念、體制機制、創(chuàng)新舉措等方面積極與亞洲國家開展經驗交流,共同探索文物保護管理和活化利用的新模式新路徑,努力讓古老文物在新時代煥發(fā)新生、創(chuàng)造價值、賦能發(fā)展,一同為續(xù)寫亞洲文明新輝煌貢獻更大力量。
文明對話:在文化遺產保護中凝聚共識
亞洲,世界上最廣袤的大洲,這里孕育的眾多古老文明,彼此交相輝映、相得益彰,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
提及各自文化遺產地的風景風貌,各國代表在發(fā)言中都頗為自豪:巴基斯坦孕育了輝煌的犍陀羅文明,印度教的沙希寺廟在鹽嶺和塔爾帕爾卡隨處可見,斯里蘭卡輝煌了1300年的錫蘭都城阿努拉德普勒圣城,緬甸蒲甘古城擁有2000多座寺廟、佛塔和舍利塔……亞洲文明千姿百態(tài),各國也日益認識到,保護亞洲文化遺產,傳承和發(fā)展亞洲文明,對于塑造亞洲人民的共同未來至關重要。
另一方面,亞洲各國文化遺產保護面臨著相似的困境:地震等自然災害和氣候變化對文化遺產的安全造成威脅,城市化進程對文化遺產產生不可逆轉的破壞,地區(qū)沖突、資金人才缺乏、管理缺失令亞洲文化遺產面臨前所未有的復雜局面。
“我們實際上面臨著同樣的風險,我們對遺址和遺跡進行可持續(xù)管理的方式和方法也受到相同原則的啟發(fā)。因此,就人類遺產而言,倫理與實踐將所有管理者們聯合起來,美洲或非洲大陸上某個地方的成功經驗都可能在亞洲或歐洲顯示出效用。”在24日聯盟理事會上新當選為聯盟秘書長的柬埔寨文化藝術部副國務秘書貢維列對合作有清醒的認知。
近年來,亞洲各國對于開展文化遺產保護國際合作的意識與意愿也與日俱增。始于1993年的吳哥古跡國際保護行動,是多國合作模式和跨學科綜合保護利用的全球典范;1995年,在烏茲別克斯坦成立了國際中亞研究所;2000年,東南亞國家聯盟在泰國通過《文化遺產宣言》;2017年,瀾湄6國發(fā)出《瀾湄流域國家文化遺產保護與推廣合作交流昆明倡議》;2021年,在北京召開的亞洲文化遺產保護對話會上,中國等亞洲27國共同發(fā)布《關于共同開展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的倡議》……這些都為亞洲各國攜手探索文化遺產保護奠定了堅實基礎。
借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大會這一平臺,亞洲國家代表紛紛表達著合作應對共同挑戰(zhàn)、邁向美好明天的共識。“文明融合基于認識他者、尊重他者遺產與文化、學習他者的優(yōu)秀經驗與創(chuàng)造。”與會代表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文化部部長盧芭娜·穆舒哈表示。“文化遺產可以超越國界,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fā)展,并敦促各國彌合分歧,為共同目標通力合作。”阿拉伯聯合酋長國文化和青年部次長穆巴拉克·納齊如是說。
代表們對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的未來有著許多期許和獨到見解。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國家遺產與文化部常秘法麗娜·馬扎爾指出,必須關注技術在促進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探討如何利用數字技術來促進成員國之間的文化交流。緬甸聯邦共和國宗教事務與文化部部長吳哥哥認為“亞洲長期支持世界主要的文化遺產保護倡議,這表明我們有能力利用文化遺產保護工具使亞洲國家成為‘全球主要參與者’”。阿聯酋代表則非常關注青年在活動中的角色,希望青年代表在目前及未來的合作中能夠發(fā)聲,表達他們的想法和關切,并在推進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ACHA)議程方面發(fā)揮積極作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助理總干事埃內斯托·奧托內熱情推介了國際文化財產保護與修復研究中心(ICCROM)面向亞洲遺址推出的多個培訓項目。此外,因舉辦東南亞運動會而未能出席本次聯盟大會的柬埔寨文化與藝術部部長彭薩格娜認為,中方發(fā)起成立亞洲文化遺產領域國際組織是適時適當之舉,而且應當擴展至更廣范圍。她鼓勵中方,萬事開頭難,只要堅持下去,她相信中方發(fā)起成立的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一定會在世界范圍內產生國際影響。
會議上,亞洲國家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達成廣泛共識,發(fā)布《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西安宣言》。宣言指出,各方秉承相互尊重、平等相待、開放包容、互學互鑒的原則,在保護城鄉(xiāng)記憶載體、實施聯合考古研究、舉辦文物展覽展示、開展文物保護修復加強文物交流傳播等方面廣泛開展合作。
交融互鑒:文化交流悄然發(fā)生
從文明對話到付諸具體實踐,或許還有漫漫長路要走,然而在大會的許多環(huán)節(jié),文化間的互動早已悄然發(fā)生,文明潤物無聲。
4月24日晚,與會嘉賓登上西安城墻永寧門。華燈初上,一場迎賓盛禮在夜色中拉開帷幕。這場迎賓盛禮兼具禮儀形式與文化功能,一方面,體現中國作為禮儀之邦的熱情好客,讓亞洲各國貴賓在文化體驗中感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城門的開啟與閉合有著強烈的文化象征意味: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以南為尊”,作為西安城墻南門的永寧門本身就有尊貴的特殊意義,名為“永寧”寄托著中華民族對永久安寧和平的祈愿;打開封閉的城門,寓意著以包容開放的胸襟接納各國文明。
大會現場,看到一群群穿天藍色衣服的忙碌身影,來自西北大學的青年志愿者們散落在機場航站樓、活動報到處、大會會場、客服中心、會務籌備處等各個場所,熟練運用英語、俄語等不同語言引導外賓,悉心接待,事無巨細,青春洋溢。無論是在餐廳對陜西美食的介紹,還是在參訪文化遺產地時應對外賓的詢問,志愿者的一言一行都為各國嘉賓了解中國歷史文化架起了一座便捷的橋梁,成為弘揚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使者。
“重鎮(zhèn)秋聲霽色開,巡行不是為登臺。千山遠向云霄列,一水還從沙漠來……”在榆林鎮(zhèn)北臺下,來自吉爾吉斯斯坦的兩位代表特意請隨行志愿者用中文誦讀園中一方石刻上的詩句。語言不通,但站在長城邊,透過詩句里的音節(jié)韻律,似乎也能感知中華民族的合作觀、生態(tài)觀、文明觀。
亞洲,這片太陽升起之地,誕生了關于文明起源的美好記憶,也正續(xù)寫著關于文明發(fā)展的現代傳奇。
(趙軍慧 李瑞)